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由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鞠文彬、熊先華、黎懷成、陳德奎、陳金元等人,以及四川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的孫治宇、黃文君、黃琴、唐穎、唐明坤等人,組成考察隊對寶興縣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開展了野生植物原產地模式(Topotype)的考察和標本采集活動。
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以下簡稱“保護區(qū)”)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東北部,地處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邛崍山脈中段,東鄰蘆山、南毗天全、西連康定、北接小金縣,東北與汶川縣交界,轄區(qū)總面積390.39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13.5%,區(qū)域位置上靠近青藏高原,地勢高低相差懸殊,因而垂直分布的山地氣候顯著,屬于以亞熱帶為基帶的山地氣候類型,也是最具特色的山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近150年來,中外科學家、探險家先后來踏足這片神奇的土地,最著名的當屬法國神父阿爾芒·戴維(Armand David),中文名字又名譚衛(wèi)道,在1869-1870年間,發(fā)現包括珙桐_Davidia involucrata、青榨槭_Acer davidii等約99種植物物種;美國植物學家威爾遜(Ernest Henry Wilson)在1900-1910年間在此發(fā)現了羽葉丁香_Syringa pinnatifolia等31個植物物種;1930年之后中國植物學家如俞德俊、曲桂齡、杜大華、宋滋圃、張秀實、任有銑、鐘補求、關克儉、王文采、鐘國躍、何鑄、周子林等人先后在發(fā)現六十多個植物物種。以上發(fā)現的植物物種且多以“寶興”、“穆坪”來命名,如“寶興過路黃_ Lysimachia baoxingensis”、“寶興糙蘇_ Phlomis paohsingensis”、“寶興報春_ Primula moupinensis”、“穆坪馬先蒿_ Pedicularis moupinensis”等,經查文獻與模式標本信息發(fā)現保護區(qū)約有194個植物物種(包含變種、亞種)。這次保護區(qū)植物模式原產地物種考察,為更好的了解、保護寶興蜂桶寨保護區(qū)的植物模式標本原產地資源提供信息資料和決策依據。
在為期一年多月的野外考察中,考察隊分為5次對保護區(qū)內各山溝谷開展了調查和采集。采集包括了滋圃報春_Primula soongii 、反邊杜鵑_Rhododendron thayerianum、寶興杜鵑_Rhododendron moupinense、西固鳳仙花_Impatiens notolopha、寶興栒子_Cotoneaster moupinensis、寶興葶藶_Draba moupinensis、峨參葉紫堇_Corydalis anthriscifolia、寶興淫羊藿_Epimedium davidii、大渡烏頭_Aconitum franchetii、大葉柳_Salix magnifica、蝕蓋耳蕨_Polystichum erosum、川西蹄蓋蕨_Athyrium costulalisorum、蒓藍繡球_Hydrangea longipes、大衛(wèi)梅花草_Parnassia davidii及寶興懸鉤子_Rubus ourosepalus等植物模式原產地物種標本1223號,分子材料1200余份及其他活體材料30多種,圖片44000余張,這為后期保護區(qū)植物模式原產地資源的保護和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奠定了基礎。
本次科考活動得到了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寶興縣林業(yè)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和熱情幫助。
蜂桶寨保護區(qū)內采集到的部分植物原產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