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成都市科技活動周于8月23日至29日在成都市舉行。成都山地所作為成都市科普基地,承辦了其中的“綠道科普嘉年華”活動。8月24日,首批“綠道科普嘉年華”之“綠道濕地景觀構成及生態(tài)功能科學探究”活動吸引了40余名市民代表報名參與。
本次活動采取科普講座與實地講解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中科院山地表生過程與生態(tài)調控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汪濤作了題為“天府綠道濕地景觀構成及生態(tài)功能”的科普講座,從濕地的基本概念開始,介紹了濕地的類型、組成、功能等,并著重介紹了天府綠道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構成,同時還特別介紹了綠道中的生態(tài)溝渠凈化城市水體、消納污染物的原理與技術方法等相關知識。
實地講解分別在鳳凰河二溝人工濕地和錦城綠道(錦城湖-桂溪生態(tài)公園段)進行。在鳳凰河二溝,市民朋友參觀了人工快滲污水處理系統(tǒng)和人工濕地。人工濕地系統(tǒng)由一級生物塘、一級植物床、二級生物塘、二級植物床和植物砂濾池組成。汪濤老師重點介紹了人工濕地中各種植物的類型及功能,并詳細介紹了人工濕地凈化污水的主要原理。市民朋友對人工濕地處理城市生活污水的基本原理和構成十分感興趣,大家踴躍提問。此外,除了具有治污功能外,鳳凰河二溝人工濕地還擁有一個小型的綠色湖泊廣場,不僅為我國城市生活污水實施生態(tài)凈化提供了樣本,也為老百姓提供了一個集休閑、旅游和環(huán)境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tài)樂園。
在錦城綠道(錦城湖-桂溪生態(tài)公園段),汪濤副研究員重點介紹了天府綠道的組成、結構及生態(tài)功能,并以錦城綠道配套的人工濕地為例,詳細介紹了綠道配套濕地的結構、植物配置與生態(tài)功能。桂溪生態(tài)型河道也是一種人工濕地,是錦城綠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植物系統(tǒng)、介質系統(tǒng)、收集系統(tǒng),主要對面源污染進行收集處理,通過過濾、吸附、生化達到凈化雨水及污水的目的,是綠道街面徑流污染水質凈化的有效手段。
通過一天的活動,市民朋友深入了解了天府綠道的構成、綠道系統(tǒng)中人工濕地的功能與作用,明晰了天府綠道的發(fā)展規(guī)劃,也認識了濕地的類型、生態(tài)功能以及各種濕地植物的類型和選擇依據,識別了不同處理單元的技術原理和作用,活動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科普講座
鳳凰河二溝人工濕地現場講解
錦城綠道實地講解